调子是声音的物理属性之一,反映了声音的频率。在音量相同的前提下,调子高的声音在听感上表现为声音尖利和华丽,调子低的声音则给人烦闷和忧郁的感觉。频率体现的是传导声波的介质在一定时间内的振动次数,因为影视制作中的声音经常不是纯净的正弦波,包含了多种频谱分量。在本文中的调子控制部门是以频谱分量为一个整体来论述的,音色控制部门将对各种频谱分量进行分别讨论。在声源和拾音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调子是由声源的性质决定的。当声源和拾音器发生相对运动的时候,它们之间的运动速度会影响声源被拾音器拾取的调子,在物理学中被概括为“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指出,假设观察者对地静止,声波在声源移向观察者时频率变高,而在声源阔别观察者时频率变低。当观察者移动而声源对地静止时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假设原有声源的波长为λ,波速为c,声源相对观察者移动速度为v:当观察者移向波源时观察到的波源频率为(c + v)/λ,假如观察者阔别波源,则观察到的波源频率为(c - v)/λ。人们经常有坐火车的经历,当相邻轨道上的火车鸣笛加速对开过来时,汽笛的调子会发生由低到高的变化,当两车会车后反向阔别时,汽笛的调子又发生由高到低的变化。
声源运动与调子控制
目前多数设备所设计的声相控制功能仅仅和音量相联系关系,,但真实的声源运动对人耳的听觉不仅仅是有音量的变化,尤其是在大范围中进行的高速度声源运动,还包括调子的变化和音色的变化。
声源的运动在影视拟音中的音量变化需要根据画面来人工模拟。上海宣传片制作好比两个侠客从画面左边打斗到画面的右边,拳脚相加的声音是靠击打菠菜来模拟录制的。多声道对这种以听者为圆心做圆周运动的声源表现为单个扬声器的音量变化,当两人在画面左侧打斗时,左声道音量大,右声道音量小,声相在左;当两人向画面右侧运动时,右声道的音量大于左声道,声相右移;当两人在画面正中时,左右声道音量相等,声相居中。在数字音频工作站中可以使用5.1声道的声相“枢纽帧”插值功能对音量进行利便的控制。
对于影视录音而言,声源的运动是一种客观的运动,影视制作者有时无法控制。好比制作浪花的声音由远及近,制作者在使用录音的方法制作时,更简朴的方法是将发话器固定在摄像机上,这样画面泛起的效果仿佛是人眼的视点,而声音的拾取点也与视点相似,模拟了眼睛和耳朵的位置关系。但是这样记实下的声音往往会有较大的噪声,由于摄像机间隔要表现的声源的间隔可能比较远,那么间隔摄像机比较近的各种声音也会被发话器敏感地捕获进去。解决的方法之一是后期使用降噪器等对噪声进行削弱,但这种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在噪声电平忽高忽低的情况下,很轻易破坏要表现的声音素材。另一种解决方法是将发话器靠近声源进行拾取,噪声的题目固然解决了,但又泛起了听觉拾取点和视觉拾取点分离的题目。为了给观众以逼真的视听同一感,声音的后期制作中就需要对音量进行润饰,好比采用运动发话器的方式跟随海浪的运动,也可以在数字音频工作站等设备上对音量的包络线进行调整,根据声源的运动速度选择不同的曲线和斜率。这里建议在进行声源跟踪录音时同时进行摄像机机上发话器的录音,以便在后期制作中以机上发话器的录音素材作参照,用跟踪录音素材逼真地模拟出声源的运动效果。
影视制作中声音经常设定一个虚拟听者,就是说影视节目中的有源声音是在谁的位置上听到的,他可以是影视节目的观众,即以摄像机镜头为代表,也可以是影视节目中的人物,好比两个人耳语的声音就是以节目中的人物为虚拟听者而播放的。声源运动在影视录音中表现为声源和虚拟听者之间的间隔变化。当声源间隔拾音器位置较远时,将获得一个较小的录音电平;当声源间隔拾音器位置较近时,将获得一个较大的录音电平。在听感上表现为声音的大小变化,即音量变化。声源由远及近地运动时,音量便增大;声源由近及远变化时音量就减小。这种变化符合人们的听觉感知习惯和糊口经验。